诗歌创作中的超现实表达 ——以当代诗人何中俊的《某一刻》为例 陈泽亮(安徽) 西方现代诗歌对我国诗坛的辐射主要表现为三大主义:一是意象;二是象征;三是超现实。 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法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布勒东所创立的超现实主义对当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这种极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强大变异。 超现实主义的强大变异一般有幻化、潜意识、自动写法等途径。 著名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何中俊先生所创作的《某一刻》就是一首这样的超现实主义诗作。 这首超现实主义诗作使用的超现实表达 方法就是幻化。 所谓幻化,就是主体心理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巨大的变异机制。 幻化又可以分为幻想、幻觉、梦幻三种。 "一丝微风乍起,从足底扫过头顶/ 看不见更深处,是黑云压城/还是沙尘暴将呼啸而至"是幻想。 幻想是诗人的高级想象阶段。 诗人在这里把"微风""足底""头顶""黑云""压城""沙尘暴"六个点链接的意象群化合成一个特别的幻象世界。 诗人何中俊先生就是通过这种组合性的幻象来展示自己对存在的凄楚体悟。 "无数的马匹在那一刻闯进你的身体/它们在你体内长啸,奋蹄,昂首/在五只头领的带领下/向五个相反的方向挣脱,奔跑/不断地挣扎,挣扎,仿佛在某一刻/就将脱缰而去"是幻觉。 "无数的马匹在那一刻闯进你的身体"是幻觉中的幻视。 "它们在你体内长啸"是幻觉中的幻听。 "它们在你体内奋蹄,昂首/在五只头领的带领下/向五个相反的方向挣脱,奔跑/不断地挣扎,挣扎,仿佛在某一刻/就将脱缰而去"是幻觉中的幻触。 歌德曾经说过:"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达到产生一种更高真实的假象。" 诗人何中俊先生正是通过这种虚假性的知觉来披露自己对存在的荒诞体验。 "你将有五个兄弟/突破岩石的禁锢而且分道扬镳/无数的灵魂碎片,迸散/从世界所得日物质,都有了归处"是梦幻。 梦幻是一糸列莫测的变异。 这种变异具有突发性。 在诗人何中俊先生的梦幻中,五匹马可以变异成"五个兄弟",腾起的飞尘可以变异为"无数的灵魂碎片"。 诗人何中俊先生恰是通过这种心灵性的梦幻来表达自己对存在的迷离体察。 附文: 某一刻 一丝微风乍起,从足底扫过头顶 看不见更深处,是黑云压城 还是沙尘暴将呼啸而至 无数的马匹在那一刻闯进你的身体 它们在你体内长啸,奋蹄,昂首 在五只头领的带领下 向五个相反的方向挣脱,奔跑 不断地挣扎,挣扎,仿佛在某一刻 就将脱缰而去。你将有五个兄弟 突破岩石的禁锢而且分道扬镳。 无数的灵魂碎片,迸散 从世界所得日物质,都有了归处 2020年12月20日 作者简介: 何中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山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每天一首原创诗”诗歌运动发起人,中国诗歌网“现代诗歌”栏目首席版主,主任编辑。作品见《诗刊》,《星星诗刊》,《诗歌选刊》,《诗歌月刊》,《作品》等国内外报刊。出版有:散 文 集:《路上开放的丁香》报告文学:《王道》。诗 集:《在水之湄》、《一只蚂蚁的悲伤》、《乡俗物语》、《飞奔的石头》、《一个城市的艳遇》、《远山的寂静》、《刽子手》、《春天的草垛》、《一朵花的高度》、《坐在时光的码头上》。《当代精英文学》顾问。 诗评人: 陈泽亮,诗人,诗歌评论家,英诗翻译专家,中共党员,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淮南五中高级教师,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与国语双语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安徽省省级家庭教育名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南作家文化传媒》签约作家,淮南图片网特约作家,中诗网特邀编辑,新西兰文学联合会《澳洲讯报》编辑,《西北凤凰诗社》社长,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四川人文》《山东诗歌》《长江诗歌》美国《海华都市报》等网站、杂志、报纸、平台等发表诗歌三百多首、 诗评一百二十多篇、短篇小说二篇、散文评论一篇,小说评论二篇。2017年,本人撰写的《把家庭教育过程伦理化》《把家庭教育力度课程化》《建立高效家长学校课堂的两大途径》《四个举措抓实家庭教育工作》等五篇文章分别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浪网、财经腾讯网和凤凰网所转载。 诗观: 诗是奔向远方孤独的激情, 诗人用激情把一杯水酿成了一杯酒!
|